每个村庄
都有自己不寻常的一段记忆。
位于泊里镇西部的「蟠龙庵村」,
绿植葱茏,花团锦绣,
两侧丘陵宛如游龙环绕在村庄身旁。
村前,平畴沃野,阡陌纵横,
村后,果园飘香,林竹茂密。
穿村而过的小河常年流水潺潺,
河岸一侧,
一株高耸的银杏树,枝繁叶茂,
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
但依然蓊蓊荫荫,生机蓬勃,
伸展的枝丫
像是在召唤着每一位游子,
又如同一位长者
在诉说着村庄岁月的故事。
明朝中期,距蟠龙庵较远的村镇里有一水霸,其人阴险狡诈、无恶不作。一日,水霸在江口边游荡时,看见一位即将赴任的举人携带巨额银两,其妻郑氏又貌美如花,便心怀叵测,欲抢财夺色。他趁渡河之际设法将船凿沉,劫取举人的银两后,只把美貌的郑氏救出并带回府中。郑氏当时已有身孕,对水霸想纳己为妾誓死不从,在府里使妈的帮助下,郑氏从后门逃出。水霸听闻郑氏逃走,急忙派人四处追赶。逃跑途中的郑氏感到腹痛阵阵,在荒郊枯井附近产下一男婴,见远处追兵将至,急忙撕下身上的一片罗衫将婴儿包好,将井旁一块大石头投入井中,制造自己投井身亡的假象,然后跑到蟠龙庵削发为尼。丢弃的男婴被水霸带回家中,收为养子,待长大成人后,考取了功名,成为朝廷命官。当他回家省亲时,恰遇尼姑郑氏告状,审理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在当年使妈的指认下,最终母子相认,水霸得到应有的惩处。
这段惩凶认母、情理归一的悲情故事
成为茂腔《罗衫记》蓝本,
被整理、编排后搬上了舞台,
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
村民从故事中得到启迪和教益,
多少年来,
村庄民风淳朴、邻里和谐。
据村里老人说,
蟠龙庵村最早仅是一个小庵,
有尼姑在庵内修行。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
庵观衰败,
被佛家接管改为寺院,
明朝至清前期时,
该寺院的规模达到鼎盛,
不仅大院内有前后殿,
还有僧人生活院落和自修的道场,
居住在此的和尚有二、三十人之多,
周边大片土地也属于寺院。
清雍乾时期,
寺庙管理混乱,
部分土地被寺院主持廉价卖给周围村庄,
因而不断有人口迁移到此,
村庄规模越来越大。
清嘉庆年间,
寺院逐渐走向衰败。
几百年的光阴过后,
蟠龙庵的寺院逐步萎缩,
最后只剩大院内的前后殿和西侧殿几处屋,
外带西南墙边的几间小牙房。
民国年间,
寺院僧去院空,
只剩高大的银杏树孤零零守候在此。
上世纪四十年代,
日伪军、土匪、国民党败军都曾在此驻扎,
寺庙内的佛像被毁坏殆尽。
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
原本的蟠龙庵寺院变成一抔黄土,
唯有树干苍虬的银杏树默默地记录了这一切。
蟠龙庵村村民
热切地改变赖以生存的家园,
自古就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蟠龙庵村,
将竹子作为村庄
生机与幸福的吉祥物,
发展绿竹种植。
走进蟠龙庵村,
村头村尾是翠竹,
农家门前栽翠竹,
甚至在街巷行走
都能看到院墙内冒出的一丛丛嫩竹。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村民对翠竹的钟爱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竹和村庄文化相依共存,
让村民走进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好生活,
找到了一份祥和与纯粹,
让村庄增添了生机活力。
自然美就必然会带来人文美,
为保持和发扬村庄崇文重教的传统,
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
加大对各种基础设施的投入,
一系列浸含着文化元素的基地设施
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如今,在这个300多户的村庄里,
不仅有休闲活动广场、灯光篮球场、
儿童活动室、电子阅览室,
还有上规模的图书馆、大型文体活动中心等,
全村文体设施总面积达7500多平方米。
蟠龙庵村还建设了村史馆与茂腔艺术馆,
占地面积约231平方米,
收藏有100余件文化展品,
完整地展示了蟠龙庵的
特色乡村文化和茂腔艺术。
青砖、灰瓦、雕栏、刻柱,
于细节处彰显蟠龙庵村的历史文化。
村史馆共分为
传奇古村、产业兴村、
美丽乡村和高铁新村四个板块。
茂腔艺术馆分为
茂腔的起源与发展、
茂腔的传统剧目、
茂腔的传承谱系、
茂腔的发展共四个板块。
如今,
通过乡土文化、乡土名人、
乡土美食、乡土逸闻、乡土“非遗”等,
村民记住乡愁、展现风貌、回味乡食,
村庄变成了暖人身心的“港湾”。
“住房矮又破,日子看天过,
雨天一脚泥、风起黄沙落”
这曾是蟠龙庵村旧时的写照。
如今,村内污水处理、道路拓宽硬化、
乡村旅游项目打造等工程都如火如荼展开,
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村民的生活质量随之提高,
村民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铁路、轻轨、高速公路、
国道、省道汇聚于蟠龙庵村周围,
构筑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给村庄带来了良好的交通优势
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蟠龙庵村正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一曲新的发展大戏帷幕初起。
来源:西海岸文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西旅心度假,旅行好管家
图片展示
每个村庄
都有自己不寻常的一段记忆。
位于泊里镇西部的「蟠龙庵村」,
绿植葱茏,花团锦绣,
两侧丘陵宛如游龙环绕在村庄身旁。
村前,平畴沃野,阡陌纵横,
村后,果园飘香,林竹茂密。
穿村而过的小河常年流水潺潺,
河岸一侧,
一株高耸的银杏树,枝繁叶茂,
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
但依然蓊蓊荫荫,生机蓬勃,
伸展的枝丫
像是在召唤着每一位游子,
又如同一位长者
在诉说着村庄岁月的故事。
01
茂腔声声倾诉情理恩仇
明朝中期,距蟠龙庵较远的村镇里有一水霸,其人阴险狡诈、无恶不作。一日,水霸在江口边游荡时,看见一位即将赴任的举人携带巨额银两,其妻郑氏又貌美如花,便心怀叵测,欲抢财夺色。他趁渡河之际设法将船凿沉,劫取举人的银两后,只把美貌的郑氏救出并带回府中。郑氏当时已有身孕,对水霸想纳己为妾誓死不从,在府里使妈的帮助下,郑氏从后门逃出。水霸听闻郑氏逃走,急忙派人四处追赶。逃跑途中的郑氏感到腹痛阵阵,在荒郊枯井附近产下一男婴,见远处追兵将至,急忙撕下身上的一片罗衫将婴儿包好,将井旁一块大石头投入井中,制造自己投井身亡的假象,然后跑到蟠龙庵削发为尼。丢弃的男婴被水霸带回家中,收为养子,待长大成人后,考取了功名,成为朝廷命官。当他回家省亲时,恰遇尼姑郑氏告状,审理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在当年使妈的指认下,最终母子相认,水霸得到应有的惩处。
这段惩凶认母、情理归一的悲情故事
成为茂腔《罗衫记》蓝本,
被整理、编排后搬上了舞台,
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
村民从故事中得到启迪和教益,
多少年来,
村庄民风淳朴、邻里和谐。
02
寺庵深深见证世事更替
据村里老人说,
蟠龙庵村最早仅是一个小庵,
有尼姑在庵内修行。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
庵观衰败,
被佛家接管改为寺院,
明朝至清前期时,
该寺院的规模达到鼎盛,
不仅大院内有前后殿,
还有僧人生活院落和自修的道场,
居住在此的和尚有二、三十人之多,
周边大片土地也属于寺院。
清雍乾时期,
寺庙管理混乱,
部分土地被寺院主持廉价卖给周围村庄,
因而不断有人口迁移到此,
村庄规模越来越大。
清嘉庆年间,
寺院逐渐走向衰败。
几百年的光阴过后,
蟠龙庵的寺院逐步萎缩,
最后只剩大院内的前后殿和西侧殿几处屋,
外带西南墙边的几间小牙房。
民国年间,
寺院僧去院空,
只剩高大的银杏树孤零零守候在此。
上世纪四十年代,
日伪军、土匪、国民党败军都曾在此驻扎,
寺庙内的佛像被毁坏殆尽。
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
原本的蟠龙庵寺院变成一抔黄土,
唯有树干苍虬的银杏树默默地记录了这一切。
03
翠竹青青映照乡村文化
蟠龙庵村村民
热切地改变赖以生存的家园,
自古就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蟠龙庵村,
将竹子作为村庄
生机与幸福的吉祥物,
发展绿竹种植。
走进蟠龙庵村,
村头村尾是翠竹,
农家门前栽翠竹,
甚至在街巷行走
都能看到院墙内冒出的一丛丛嫩竹。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村民对翠竹的钟爱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竹和村庄文化相依共存,
让村民走进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好生活,
找到了一份祥和与纯粹,
让村庄增添了生机活力。
自然美就必然会带来人文美,
为保持和发扬村庄崇文重教的传统,
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
加大对各种基础设施的投入,
一系列浸含着文化元素的基地设施
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如今,在这个300多户的村庄里,
不仅有休闲活动广场、灯光篮球场、
儿童活动室、电子阅览室,
还有上规模的图书馆、大型文体活动中心等,
全村文体设施总面积达7500多平方米。
蟠龙庵村还建设了村史馆与茂腔艺术馆,
占地面积约231平方米,
收藏有100余件文化展品,
完整地展示了蟠龙庵的
特色乡村文化和茂腔艺术。
青砖、灰瓦、雕栏、刻柱,
于细节处彰显蟠龙庵村的历史文化。
村史馆共分为
传奇古村、产业兴村、
美丽乡村和高铁新村四个板块。
茂腔艺术馆分为
茂腔的起源与发展、
茂腔的传统剧目、
茂腔的传承谱系、
茂腔的发展共四个板块。
如今,
通过乡土文化、乡土名人、
乡土美食、乡土逸闻、乡土“非遗”等,
村民记住乡愁、展现风貌、回味乡食,
村庄变成了暖人身心的“港湾”。
04
轻轨架架擎起美好蓝图
“住房矮又破,日子看天过,
雨天一脚泥、风起黄沙落”
这曾是蟠龙庵村旧时的写照。
如今,村内污水处理、道路拓宽硬化、
乡村旅游项目打造等工程都如火如荼展开,
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村民的生活质量随之提高,
村民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铁路、轻轨、高速公路、
国道、省道汇聚于蟠龙庵村周围,
构筑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给村庄带来了良好的交通优势
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蟠龙庵村正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一曲新的发展大戏帷幕初起。
来源:西海岸文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西旅心度假,旅行好管家